《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Critical Theory and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ollapse without Salvation)
[德]海科·菲尔德纳 [意]法比奥·维吉 著,许娇娜 黄漫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1月
本书是一部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学术力作。两位作者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和拉康的力比多经济批判,对2008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原因和后果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对作为现代社会无意识矩阵的价值形式加以批判。本书结合马克思和拉康互补的双重视角,阐明资本主义矩阵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不仅解构了资本无限增殖的神话,还彻底批驳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再生产模式的逻辑性、合理性以及表面的一致性,使其构成性的扭曲与历史局限性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从而指导人们认识当下危机并采取行动。本书是东方出版中心“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之一,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国际著名美学家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主编。
《性格学的基本问题》
[德]亚历山大·普凡德尔 著,倪梁康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
在现象学运动的早期,普凡德尔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地位仅在舍勒之后,是慕尼黑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唯一代表人物。关于普凡德尔的性格现象学,学者们在纪念普凡德尔的文章中写道:“在近百年来发表的关于性格学的原理问题的各种不同论文中,没有一位作者把握得比亚历山大·普凡德尔更深入,钻研得更本质,没有一位在人类研究的这个领域的心理学家比他所作的区分更全面。”本书即是普凡德尔在性格学方面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给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性格学纲要:“总结起来说,对性格学的任务可以做如下规定:它需要系统地-理论地研究人的性格的本质、构造、个别特征、种类与变异、发展,以及人的性格与它的分化、它的证实、它的表达和它在外部功能产品中的印记之间的关系。”如果无意识研究是意识现象学的边界,那么性格研究应当就是普遍心理学的边界了。
《屏幕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
[德]黑特·史德耶尔 著,乌兰托雅 译,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
《屏幕上的受苦者》是著名当代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新媒体研究教授黑特·史德耶尔出版的一本艺术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发表的多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等,探讨了作者对当代社会中图像的命运与流变的反思,以及对“再现”作为文化研究和历史书写的持续探求。史德耶尔认为,定义影像价值的并非是分辨率和内容,而是速率、强度和速度。如果影像和屏幕不仅反映而且制造了现实和意识,那么史德耶尔就在加速资本主义的形式转换与异变扭曲中,发现了一个丰富的信息宝库。
《存在学的新道路》(Neue Wege der Ontologie)
[德]尼古拉·哈特曼 著,庞学铨 沈国琴 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德国哲学家哈特曼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他的所谓“存在学三部曲”——哈特曼讨论存在学问题的三部著作,即《论存在学的奠基》《可能性与现实性》《实在世界的结构:一般范畴学说概要》——为代表的存在学体系,与因伽登的“存在学三部曲”一道,构成20世纪上半叶欧洲存在学重建工作的煌煌巨著。《存在学的新道路》是哈特曼著作的第一个汉语译本,收录了其代表作品三篇,其中《存在学的新道路》一篇最初发表于1942年,是哈特曼的晚期著作,综述了他的新存在学基本思想,篇幅不大,却是哈氏存在学的纲领性著述。另两篇也属哈特曼晚期重要论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哈氏新存在学的致思路向、基本特征及其与旧存在学的区别。
《孟德斯鸠思想批判》(The Theological Basis of Liberal Modernity in Montesquieu’s “Spirit of the Laws”)
[美]潘戈 著,童群霖 邓欢娜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2024年2月
本书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研究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发了孟德斯鸠对启示传统的存在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的看法,同时涉及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其他启蒙思想家进行了精当对比。在作者潘戈看来,孟德斯鸠的写作中不仅有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其中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反对者对启蒙精神泛滥的担忧和对启示工具性价值的体认;然而,孟德斯鸠的理性理论构建在根本上是反启示的,他认为对启示的解构是建设以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关键步骤。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Human Planet: How We Created the Anthropocene)
[英]西蒙·L.刘易斯 马克·马斯林 著,王文倩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2024年3月
人类何以成为一种塑造地球历史的关键力量?我们又需要如何面对和回应人类对地球系统造成的根本性影响?两位世界知名的地球系统专家,针对“人类世”这一我们时代的关键科学概念,关于它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展开了引人入胜的全面探索。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人类活动早已成为塑造地球地质和生态环境的一股重要力量。从最开始的驯养牲畜、播种作物、砍伐森林,到第一个全球化时代里人为导致的物种大交换和物种灭绝,再到工业化之后巨量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人类对地球的改变规模巨大而影响深远,已经在地层深处和南极冰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人类世”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但它究竟该如何定义,承认它的存在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看待地球和我们自身的方式,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个听起来有些奇怪的科学名词的表面之下,科学、哲学、宗教和政治元素错综复杂地混合起来,它与我们最深的恐惧和乌托邦式的愿景紧密相连。
《齐美尔论艺术》
[德]格奥尔格·齐美尔 著,张丹 编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学者,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述广泛涉及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本书精选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论文,主题多样,不仅包括他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齐美尔的这部文集是艺术哲学乃至生命哲学框架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结晶,在人类个体的和普遍的特性之中寻找艺术的火光,是艺术社会学领域的根基之作。
《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Logiques des mondes:L'être et l'événement,2)
[法]阿兰·巴迪欧 著,蓝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4年1月
本书是继宣言性著作《存在与事件》后,法国当代重要思想家巴迪欧“存在与事件”系列第二本,是巴迪欧事件哲学代表性著作。作为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系列的第二本,本书讨论了我们如何在世界之中,从此在出发来思考存在表象的逻辑学。其前作《存在与事件》主要谈论的是存在的本体论,即关于存在之所为存在的原理,而本书主要谈论的是让存在的本体论在世界上具现化。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在具体的世界中的存在,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超验框架下来思考不同存在物的表象。事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撕破了这有限的超验框架,让无法实存和表象的存在物得以在新的世界中表象出来。
《历史与变革(第二辑):历史中的艺术与艺术的历史》
赵鼎新 主编,郦菁 执行主编,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1月
艺术在以往的历史社会学中是较少开掘的议题,本期《历史与变革》试图搭建一场临时的交流,并形成了两组研究议程:“历史中的艺术”,即历史的结构与制度因素变迁,关键时刻的巨变,如何形塑了艺术的风格、形式,以及“艺术世界”中的行动者;“艺术的历史”,即艺术本身的危机和变革,及其实践所搭建的网络和社会联结,又如何改变了历史与当下情境中人的观念与行动,甚至物质世界本身。
《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Ce que lacan disait des femmes)
[法]克莱特·索莱尔 著,张慧强 吴佳 武丽侠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是法国学者克莱特·索莱尔一部角度新颖、论证严谨的拉康研究著作。索莱尔从拉康的女性言说切入,探讨了拉康临床思想中关于女性身份与角色的精神分析。近期,该书由来自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学者们倾情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在《关于女人,拉康说了什么?》一书中,围绕拉康精神分析中的女性概念及其与受虐狂、女性特质、癔症、爱、死亡的关系等内容展开,同时还具体阐述了“母亲在无意识中的位置”“拉康如何理解抑郁”等主题,其中涉及的和女性相关的问题非常经典,可为训练有素的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提供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且各流派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获益,他们会发现拉康对这一主体的思考将为他们的临床工作提供不可估量的帮助。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
钟雨柔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1月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革命”中,他们不同的“拼音化”实践,让对“声音”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战争、扫盲运动和大众教育勾连了起来,呈现出左翼的气质。最终,汉字革命在‘反殖反帝’的全球背景之下暂时落下帷幕,而基于汉字小学传统而充满后结构理论批判力的“汉字书写学”(Chinese Grammatology)也正在此刻应运而生。
《资本主义的幸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第3版)》(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3e édition>)
[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米兰 译,拜德雅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年1月
资本主义为何在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后仍然幸存而没有灭亡,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本书沿着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理论路径,试图构建出完整的生产关系再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以弥补《资本论》的不足。正是围绕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一组维持资本主义存活的起因与理由产生了。本书汇集了列斐伏尔几项重要研究,对资本主义问题、当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短期的实际解决方案,并进行了长远的意识形态反思。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成作者于一年后(1974年)出版的深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的一个宣言,列斐伏尔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亦能在其随后发表的巨著《论国家》中被找到。